《江边柳》

唐代 雍裕之雍裕之 唐代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暂无


分享

江边柳 诗词大意

  古人常借咏柳以赋别,这首诗也没有脱离离情的旧旨,但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而又切合情景。

  诗的一、二句,寥寥几笔,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古堤春柳图。古堤两旁,垂柳成行,晴光照耀,通体苍翠,蓊蓊郁郁,袅袅婷婷,远远望去,恰似一缕缕烟霞在飘舞。“袅袅”、“青青”,连用两个叠字,一写江边柳的轻柔婀娜之态,一写其葱茏苍翠的颜色,洗炼而鲜明。前人多以“翠柳如烟”、“杨柳含烟”、“含烟惹雾”等来形容柳的轻盈和春的秾丽,这里径直用“一树烟”来称呼柳树,想象奇特,造语新颖。只此三字,便勾出了柳条婆娑袅娜之状,烘托出春光的绮丽明媚,并为下面写离情作了反衬。

  三、四两句直接写离情。咏柳惜别,诗人们一般都从折枝相赠上着想,如“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杨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忆江柳》)等等。雍裕之却不屑作这种别人用过的诗句,而从折枝上翻出新意。“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这一方面是想得奇,说出了别人没有说过的语句,把惜别这种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具体、深刻而不一般化;同时,这种想象又是很自然的,切合江边柳这一特定情景。大江中,船只来往如梭;堤岸上,烟柳丝丝弄碧;柳荫下画船待发,枝枝柔条正拂在那行舟上。景以情合,情因景生,此时此刻,萌发出“系郎船”的天真幻想,合情合理,自然可信。这里没有一个“别”字“愁”字,但痴情到要用柳条儿系住郎船,则离愁之重,别恨之深,已经不言而喻了。这里也没有一个“江”字、“柳”字,而江边柳“远映征帆近拂堤”(温庭筠《杨柳枝》)的独特形象,也是鲜明如画。至此,“古堤边”三字才有了着落,全诗也浑然一体了。

  中唐戴叔伦写过一首《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由“丝”而联想到“织”,颇为新颖,但后两句却未能由此加以生发,而落入了窠臼;它没有写出堤上柳与别处柳的不同之处,如果把题目换成路边柳、楼头柳也一样适用。其原因在于诗人的描写,脱离了彼时彼地的特定情境。两相比较,雍裕之的这首《江边柳》匠心独运、高出一筹。


雍裕之的诗词欣赏

《江边柳》

唐代 雍裕之雍裕之 唐代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暂无


分享

《柳絮》

唐代 雍裕之雍裕之 唐代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暂无


分享

《芦花》

唐代 雍裕之雍裕之 唐代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暂无


分享

《农家望晴》

唐代 雍裕之雍裕之 唐代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分享

《自君之出矣》

唐代 雍裕之雍裕之 唐代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暂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