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 〔近代〕

陈衍图片

陈衍(1856~1937),近代文学家。字叔伊,号石遗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二十四年,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政变后,湖广总督张之洞邀往武昌,任官报局总编纂,与沈曾植相识。二十八年,应经济特科试,未中。后为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清亡后,在南北各大学讲授,编修《福建通志》,最后寓居苏州,与章炳麟、金天翮共倡办国学会,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 人物生平

  陈衍自幼随祖父读书写字诵诗, 10岁时已读完《书》、《诗》、《礼》、《易》等国学经典,能将“六朝人文长篇若两都若哀江南诸赋皆背诵如流”,且“终年为诗,日课一首”,还对唐、元、明人笔记、小说广有涉猎。但他在考场上并不如意,屡试屡败,好不容易在光绪八年(1882年)才中举,当时二十七岁,同榜者中还有后来的外国名著翻译家林纾。

  1886年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府,随军招抚当地土著。1886年在北京时,与郑孝胥共同标榜“同光体”,并成为“同光体”闽派的代表人物,其评论著作有《石遗室诗话》。 1895年三、四月间,陈衍到京会试,时值甲午中日战争后期,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求和签署《马关条约》,举国哗然。陈衍起草、并与林纾等人联名上书都察院,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等领土。1897年夏,陈衍被公推为《求是报》主笔,在其主事期间,《求是报》的内容包括社论、谕旨恭录、中外新闻、中外法律法规、译文和逸闻、理论科学的译介和小说连载等等,而且每期都有针对中国现状的论说,因此读者日多,风行一时。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正是由《求是报》看出陈衍的卓越的才干,于1898年邀请他到武昌,为其写作,并任《官报》局总编纂。1898年春,京城会试之际,变法呼声正高,陈衍作《戊戌变法榷议》,分议相、议兵等十条,提出自己的变法主张。同年,应经济特科试,不中。戊戌变法失败后,《官报》停办,陈衍筹办《商务报》,以研究实业为主,除了连载他同其下属河濑仪太郎翻译的《银行论》、《货币制度论》、《商业经济学》、《商业地理》、《商业开化史》、《商业博物志》、《日本商律》、《破产律》等外,还连载了《欧美商业实势》,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情况做了大量翔实报道。1907年陈衍到北京任学部主事、并兼京师大学堂文科教习。1911年清朝灭亡后,到南北各大学讲学。1912年12月起,在梁启超主办的《庸言》半月刊上连载,数十万言的长文,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甚获好评。后来《石遗室诗话》结集出版,风靡一时。“煌煌巨帙,声教远暨海内外,一时豪俊,奔趋其旗之下。”他要续辑诗话的消息传出后,各地诗人竟“争欲得其一言为荣,于是投诗乞品题者无虚日”。他得意地告诉朋友:“海内诗人寄到之集,已阅过者殆满间一屋,而架上案头,有已选佳句不及收入者,尚不可胜计。”陈衍的诗歌理论对“同光体”诗人的上述主张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发展,具有集大成的意义。他的诗作则瓣香白居易、杨万里,多抒发闲适情趣,涵泳山水妙旨,遣词造句,颇具新意,于“同光体”中自成一家。

  1916年起编修《福建通志》,5年后《通志》全稿完成,凡600余卷约1000万字,除盐政、水利等数志外,皆由陈衍一人经营编纂。该《通志》于1938年出版,迄今仍是省志中最为完备的一部。

  1933年除夕,钱钟书拜会他,当时已年过七旬,钱其时尚在清华读书。可谓忘年之交。钱在英国留学时陈衍还寄给他自己的诗作,其中有“青眼高歌久,于君慰已奢”诗句。钱钟书早年“好义山、仲则风华绮丽之体,为才子诗,全恃才华为之”,陈衍则批评他:“汤卿谋不可为,黄仲则尤不可为”,因而改弦易辙,奉衍若神明。三十年代初,陈衍仍对钱钟书到国外念文学大惑不解:“文学又何必向国外去学呢!我们中国文学不就很好吗?”

  陈衍晚年寓居苏州,与章炳麟、金天翮共倡办国学会,并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1937年8月,陈衍在福州病逝,葬于西门外文笔山。

陈衍的同代诗词欣赏

《李浩词兄邀度中秋节》

近代 余菊庵余菊庵 近代

一年一度中秋节,阴雨沉沉兴减多。得共素心人对饮,良宵仍幸不虚过。


分享

《苦雨》

近代 余菊庵余菊庵 近代

入夏风兼雨,苍苍壁藓滋。潦深殊念稼,凉意略宜诗。

广厦存怀久,儒冠叹路岐。吾思问真宰,几日见情曦。

暂无


分享

《閒居二首 其二》

近代 余菊庵余菊庵 近代

处顺故无系,贫居事亦幽。抚床儿学步,得句客能酬。

画境山川秀,书城岁月悠。知难营一饱,耻恶不相谋。

暂无


分享

《中秋阴雨竟夕意兴索然适蔡生星仪来访相与剥芋啜田螺而已》

近代 余菊庵余菊庵 近代

恼煞黄昏雨,偏逢佳节多。人间空待月,天上欲翻河。

寂寂一城暗,迢迢三漏过。助谈无别物,劝客啜田螺。

暂无


分享

《晚眺》

近代 余菊庵余菊庵 近代

平生爱晚眺,负手踱江湾。绿暗水边水,蓝堆山外山。

鸣蛙秋后减,归犊步仍闲。更待月东上,邀他作伴还。

暂无


分享

《閒居二首 其一》

近代 余菊庵余菊庵 近代

纷吾寄一室,深巷远尘踪。窗树笼寒碧,瓶花吐小红。

书裙参屋漏,面壁究幡风。吾迹聊尔耳,吾怀寄太空。

暂无


分享

《岁暮与许敦谷画师李咏棠学长同登松岭》

近代 余菊庵余菊庵 近代

联步上松岭,偃看碧朗空。水流斜照外,樵语乱山中。

解渴携时果,重游话旧踪。风传村舍碓,有味岁将终。

暂无


分享

《洪水后参观惠阳潼湖公社》

近代 余菊庵余菊庵 近代

公社群山里,民风太古中。从来忧地瘠,倏忽讶年丰。

广泽浮鹅鸭,平原盛草蓬。自经洪劫后,益信党恩隆。

暂无


分享

《与衡女作别》

近代 余菊庵余菊庵 近代

相聚无多日,江亭又别离。黯然挥手去,痴立送车驰。

汝往长依母,吾游尚待时。沧波空帐望,咫尺即天涯。

暂无


分享

《送别长女洁婵赴港》

近代 余菊庵余菊庵 近代

知汝今晨别,中肠定九回。憨痴怜妹幼,颓聩念亲衰。

冬尽寒仍在,星残雾未开。车尘瞬不见,惘惘独归来。

暂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