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

清代 袁枚袁枚 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捕:捉。鸣:叫。立:站立。


分享

所见 诗词大意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 诗词译文
  • 创作背景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袁枚的诗词欣赏

《箴作诗者》

清代 袁枚袁枚 清代

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暂无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暂无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暂无


分享

《十二月十五夜》

清代 袁枚袁枚 清代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闷声的更鼓从远处一阵紧一阵地传来,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我也吹灭油灯准备入睡,但灯灭后却发现房间更亮了,原来因为夜空正高悬明月,大地又撒满白雪,明亮的圆月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比吹灯前还要明亮。


分享

《黄生借书说》

清代 袁枚袁枚 清代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读书人黄允修来(向我)借书。我把书交授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四库》(唐朝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的藏书,有《经》、《史》、《子》、《集》四库。这里《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却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显出忧惧的样子,抚摸玩赏那东西久久不能停止,心想:“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要给人)拿回去,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这东西)已经被我所拥有,(我)一定会(把它)捆扎好放在高处,保存起来,说一声“姑且等到另外的日子再看吧。”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

  为一说,使与书俱。

  (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分享

《山中绝句》

清代 袁枚袁枚 清代

青芦叶叶动春潮,堤上杨花带雪飘。满地月明仙鹤语,碧天如水一枝箫。


分享

《湖上杂诗(二十首选一)》

清代 袁枚袁枚 清代

凤岭高登演武台,排衙石上大风来。

钱王英武康王弱,一样江山两样才。

暂无


分享

《桐江作(四首选二)》

清代 袁枚袁枚 清代

桐江春水绿如油,两岸青山送客舟。

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

暂无

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

暂无

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

暂无


分享

《到石梁观瀑布》

清代 袁枚袁枚 清代

天风肃肃衣裳飘,人声渐小滩声骄。

知是天台古石桥。

暂无

一龙独跨山之凹,高耸脊背横伸腰,

暂无

其下嵌空走怒涛。

暂无

涛水来从华顶遥,分为左右瀑两条,

暂无

到此收束群流交。

暂无

五叠六叠势益高,一落千丈声怒号。

暂无

如旗如布如狂蛟,非雷非电非笙匏。

暂无

银河飞落青松梢,素车白马云中跑。

暂无

势急欲下石阻挠,回澜怒立猛欲跳。

暂无

逢逢布鼓雷门敲,水犀军向皋兰鏖,

暂无

三千组练挥银刀,四川崖壁齐动摇。

暂无

伟哉铜殿造前朝,五百罗汉如相招。

暂无

我本钱塘儿弄潮,到此使人意也消,

暂无

心花怒开神理超。

暂无

高枕龙背持其尻,上视下视行周遭;

暂无

其奈冷泠雨溅袍,天风吹人立不牢。

暂无

北宫虽勇目已逃,恍如子在齐闻韶。

暂无

不图为乐如斯妙,得坐一刻胜千朝。

暂无

安得将身化巨鳌,看他万古长滔滔!

暂无


分享

《寒夜》

清代 袁枚袁枚 清代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暂无


分享

《行役杂咏 其二》

清代 袁枚袁枚 清代

看山有所得,日暮聊为文。厌听舟人子,村语徒纷纷。

酝酿非素乐,典坟愤所忻。万谋窘一字,迫如临三军。

暂无


分享

《春寒》

清代 袁枚袁枚 清代

重裘逢二月,神手步芳林。残雪有余色,百花无竞心。

踏青苔影薄,禁火客愁深。倾耳碧溪畔,黄鹂迟好音。

暂无


分享